中午日頭赤炎炎導遊讓我們先到民宿,領取房間鑰匙之後...
將行李先拿到房間,睡個午覺躲太陽...約定下午兩點半集合開始東莒的行程
在馬祖旅遊,很多景點處,幾乎屁股都還沒坐熱就要下車了...
第1站《神祕小海灣》神祕小海灣位於福正聚落通往大浦聚落途中的澳口
位在福正村南面,是最近這幾年才被大力推荐的新景點...
小涼亭是躲太陽及解說場地,也是拍攝《神秘小海灣》的最佳地點...
據說這裡,過去是防砲部隊駐守的重要據點之一,近幾年才對外開放,所以很神祕
從某個角度望去,海灣的海蝕柱與海蝕溝,令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...
因此民間流傳了,呂洞賓跟何仙姑在此得道的浪漫故事,故又名《呂何崖》
《神祕小海灣》又稱作呂何涯的小海灣
這裡的海蝕地景,真的很美...光在觀景涼亭,吹海風聽海浪都很舒服...
在這附近還有好幾處海蝕地形...都是在台灣本島見不到的景緻...
《神祕小海灣》右邊週邊海蝕地形全景照...↓
《神祕小海灣》左邊週邊海蝕地形全景照...↓
平台右下方,有一平衡岩,傳說是玉帝的玉璽,為了鎮住呂何二仙所擺放...
往平台右方遠眺山稜線,又酷似一隻石獅看守玉璽,石獅下方海平面上有一尖銳之海蝕柱,漲潮時像一隻鯊魚,退潮時又像一隻犀牛與石獅緊緊相伴
可以看見長期受到海潮的切割岩石的關係,中間形成了類似一線天的地質景觀...
在早期是當地居民採蚵的捷徑,可以通往海邊...
這個地點還留有當年的未爆彈及砲彈,所以一般不建議進入...
難得跟鄰居及里長夫婦,及登峰旅行社的領隊、導遊、林忠和老師,拍照留念...
第2站《大浦聚落》大埔原名大浦,福州語彙「浦」為小港灣之意,東莒附近海域早先盛產黃魚、鯧魚與帶魚,大埔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埔石刻村,澳口開口向南,為一個天然港灣,景色秀麗...
聚落區朝向的「對面山」(又稱樓仔頂)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,故島上的居民,常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變化採取合宜的漁作澳口,因而有「夏福正,冬大浦」的居住慣例與習性。
大埔澳口外面不遠處,有一座林坳嶼立於海上,島嶼蒼翠,植物生態資源豐富...
但目前並無交通工具可以前往,只能在觀景亭遠眺林坳嶼的最佳地點,拍照留念...
《大浦聚落》這裡也是電影《花漾》的取景地,海岸景觀壯麗...
現在《大浦聚落》有數十戶方正的閩東建築,縣府已將其納入聚落保存區
也可以看到附近不少石建築,因縣府有補助修繕已經慢慢翻新了...
馬祖的閩東傳統建築,以花崗岩為建材,造型方正,防風窗極小,又名印章屋
右方有一座軍方廢棄的《六四據點》視野甚佳...
閒置的地下坑道、營舍與陣地,也很值具參觀價值...
導遊解說完畢之後,大家就沿著觀景台旁的步道,開始環著《大浦聚落》參觀一圈
《大浦聚落壁畫》導遊說一定要來參觀拍照的,原來是用蚵貝殼做成的壁畫...
之前駐村藝術家,蔡英傑老師的蚵貝壁畫創作,以馬祖傳統貓欖船和封火牆為主題
大家走的路線都分散了,所以拍團體照就剩沒幾個了...
目前已沒有當地人住在這裡,都是一些文化局外包商在宣傳族人回流的部份
導遊有說那些地方是拍照很美及必拍的...其實我也有好多沒拍...只好大概拍一下
昔日的《大浦聚落》是一座人丁興旺的大漁村,曾經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聚落
政府遷台前就有民家50餘戶,後來由於人口外流,目前已經沒人居住...
村落附近有一座軍方廢棄的《六四據點》現在改為《東莒社協中心》
販賣著當季新鮮食材,製作的純手工水果冰棒和果汁
第3站《大埔石刻》位於東莒島西南方的山崖邊,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
一下車就看到,有一塊刻有《大埔石刻》文字的石碑
阿福導遊問大家《大埔石刻》在哪裡???大家都看不出所以然...
原來是在《懷恩亭》裡的地上...這就是東莒有名的《大埔石刻》
另一邊有《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》的石碑
拍風景很漂亮很OK,但拍人就背光...很勉強拍出來,再來調整光線了...
民國54(1965)年,馬祖防衛司令部,特地於此興建《懷古亭》並在涼亭兩側立有兩塊釋碑文及一塊部隊建亭碣,記載該石刻發現的過程與內容的說明,供旅人遊覽名勝,遙想當年戰亂情景。
走進亭中,地上以玻璃蓋著一塊古老的石盤,但玻璃不清晰...
這就是《大埔石刻》石刻上刻寫著:「萬曆疆梧,大荒落地,臘後挾日,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,不傷一卒,閩人董應舉題此 」
這短短四十一個字,訴說的是明朝時,中國東南沿海經常受到倭寇的襲擾,故在萬曆年間,安徽人沈有容奉命鎮守閩海各列島,且在不傷一兵一卒
的情況下,在東沙島擊退倭寇並生擒六十九人;因此任職工部右侍郎的董應舉,刻贈此石碑以彰顯沈有容的功績。
這是閩東式建築,原來是公廁...左邊是軍營不能亂拍照...
從公廁旁,可以沿著步道下去海岸...
《大埔石刻》公廁前可遠望西莒島
第4站《福正聚落》位於東莒島北端的福正村,村前有一片美麗的海灣《福正沙灘》
《福正聚落》是背山面海的建築,為馬祖地區古老的漁村之一
《福正沙灘》是馬祖少見的砂岸地質景觀,細軟潔白的砂粒,正是人們體驗踏浪採蛤的最佳所在地,同時也是馬祖花蛤的產地,它的潮間帶生態亦相當豐富,有《東莒的冰箱》美稱,東莒人不需冰箱,隨時跑來《福正沙灘》就有海鮮食物了
這就是《東莒福正沙灘》下午5點了,因背光無法拍出美麗的沙灘海岸...
《福正聚落》曾經是東莒最繁華的村落,但因漁獲量遞減,人口外移,往日的榮景不再,獨留一幢幢殘缺的石屋與後方東犬燈塔相伴,還有仍默默守護村莊的白馬尊王廟。
想不到我們拍照情景,也被林忠和老師的捕捉畫面,進入鏡頭...感恩
《福正聚落》仿閩東式建築,與周圍的燈塔、石頭屋融為一體,是相當有特色的建築
這裡的風景超棒,左方就是海,右方是《福正聚落》遠端是《東莒燈塔》
上廁所時,發現到一隻很鮮綠的昆蟲,拍起來問導遊,這是甚麼昆蟲?這麼鮮豔?
原來是蚱蜢...阿福導遊還跟我說:可以帶回家養...怎麼養??
第5站《東莒燈塔》又名東犬燈塔,創建於清同治11年,於民國77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,現已列為國家古蹟。
《東莒燈塔》是台灣第一座使用花崗岩建造的燈塔,牆厚99公分,燈塔的高度約19.5公尺,光源經過蚌型水晶透鏡折射後,光程可遠達16.7浬(約31公里)
《東莒燈塔》經過這麼多年,依然保養得很好,不管怎拍都很像明信片,真的很漂亮
《東莒燈塔》靜靜在東莒島服勤超過百年,每天夜裡固定閃爍著一長兩短的燈號
《東莒燈塔》最特別的地方,就是在連接燈塔與辦公室的草地上
築有一道長達30公尺的白色防風矮牆,當地居民稱此地為《白毛城》
屬於英式建築,館藏豐富的燈塔文物,增添了燈塔旅遊的豐富性...
燈塔外長長的白牆為防風牆,因燈塔地處高地,四周風勢強勁...
以前使用煤油燈時,為確保燈塔守塔員的煤油燈,不被強風吹熄而建立
《東莒燈塔》是很多人來到馬祖必來的景點,天氣好熱、好藍,但少了白雲
《東莒燈塔》絕對是最殺記憶體,綠地、藍天、白燈塔,怎麼拍都美...
在這裡享受著陽光、海風、海浪及美景,讓人感覺到心情非常的放鬆...
感謝林忠和老師,用專業用的相機,幫大家拍黃昏時的美景...
《東莒燈塔》下方崖邊設有二尊霧砲,霧砲的作用,是當起霧時視線不佳,在船隻經過鳴砲以作為助航之用
黃昏時的《東莒燈塔》好大隻蜻蜓竟然也進入拍照中...
最前方的島是西莒島, 右方的島是西牛嶼,因島形狀像犀牛而得名, 海水退潮後,西牛嶼和東莒連接的礁石會顯露出來,形成陸連島的景觀。
雖然只有短短的東莒半日遊,雖然島小但得天獨厚的天然美景..
但也看到另一種不同感受的美景,也拍了不少美景...準備去吃晚餐及《鴻景山莊》